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思考 |
時間:[2015年03月20日] 作者:[黃蘇] 點擊數:7700 |
到目前,我的教齡剛好三年半的時間,其中,兩年在高中,近一年半在小學。教齡短,經驗少,成績差,所以在此,教研,我只有學習的份兒。既然站在這里了。我也想借這個機會,談一談關于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一些問題與思考。 閱讀 一、學生閱讀的書籍良莠不齊。我帶了兩屆五年級,發現學生對于閱讀課期待的程度不亞于體育課,看書是讓學生安靜下來學習的一個很好的辦法,但是我有發現,學生閱讀的書籍是良莠不齊的,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看的書是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,像有:情感類小說(知音、花火)、恐怖小說、網絡小說(斗破蒼穹)等等。這類小說對正在學習怎么表達與思考的小孩子來說,其危害性不需贅述。后來我就禁止學生將這一類書籍帶進教室,又給學生規定了閱讀方向,讓每一位學生買一本良性讀物,班上交換著看。 二、對歷史文化類書籍缺乏閱讀。課本上有些課文是關于歷史的,很多學生對歷史沒有一個框架上的認識,比如說朝代順序,他們不知道誰前誰后,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,敵人都是誰?“香港回歸”,很多學生不理解回歸二字等等,但是對未知的,他們又非常感興趣,所以在上這一類課文的時候,我總是會反復的跟他們講講有關的歷史故事,幫助學生們捋清朝代,認識一些歷史人物。他們聽起來也饒有興趣。還有一些課文是關于名著的,比如說《草船借箭》,《景陽岡》,在將這一類課文時,我會適當延伸,講一些關于主人公的其他小故事,來豐滿人物形象。一來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,而來也為學生積累的一些素材,這也會影響到學生的興趣愛好。但是時間長了,我又發現了問題,延伸的時候收不住了,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,對于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輕視了,教學任務不能按計劃完成了。 三、媒體改變了孩子的閱讀方式。對于紙質書籍學生更愿意選擇電視和網絡去獲得更立體的感知,感官上的體驗足了,但是自己的思維卻被禁錮住了,不愿思考,被動接受,閱讀方式變得粗暴化表面化,獲取的內容也是紛繁復雜,這都是跟紙質書籍不能相比擬的。 一次講到“賢”字,我讓學生組詞,下面就有學生說曾小賢,學生們笑了,我也笑了,但是更有甚者叫到,好男人就是我,我就是曾小賢。令人哭笑不得,這是孩子天真的表現,也能帶給人快樂,但是很顯然孩子的思想已經被影響到了,成為一種慣性了。 還有就是受到學生熱捧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和熊出沒。在動畫片里羊與狼,熊與人進行著無休止的斗爭,一集又一集,咀嚼著重復,正義獲勝,但是我總覺得正義與邪惡的角色設定是違背現實的,也不能讓孩子從中獲得情感共鳴,只有疲勞,說嚴重點這會影響到孩子的世界觀。 在學生平時說話和作文里都會出現一些網絡語言。 對于孩子閱讀什么我有一點建議,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可。 一戒時效性的書。雜志是以雜為主,對于相對清純一點的孩子,雜便不適合孩子的天性,并且難以吸收消化,同時浪費時間。況且這些時效性的東西很容易讓孩子的心不那么單純,而容易隨著流行時髦轉,破壞了孩子讀書的天籟情境。 二戒禮品書。讀書本是一件樸素的事,很多禮品書內容上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且華而不實,也容易讓孩子虛榮。 三戒媒體上鼓吹宣傳的書。這一類書,說白了就是個商品,跟一些禮品書是一樣的,大肆鼓吹宣傳,孩子容易跟風的去買去閱讀,而內容上往往是水分大于營養。 四戒動漫書。動漫書也是良莠不齊的,很多動漫類的書籍影視作品,偏向成人,口語化網絡化的表達方式,對學生的寫作甚至人生觀有壞影響,而有教育意義的能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少之又少。 五戒作文輔導類的書?對于這一點我自己也很矛盾,學生生活體驗少,寫作的素材靈感大多源于閱讀,寫作也是從模仿和借鑒起步,但部分學生寫來卻是謄抄,或用自己的語言將別人的故事說一遍,讀來不真實。 寫作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寫作。怎么把讀的消化,難,然后再轉化成文,更是難上加難。 作文已經成了學生的一個負擔了。學生一談到作文就頭疼,我先談談幾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現象。 一位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寫到要小便,不知該如何表達,就出現了“改首”。 另一位學生寫拔河比賽是這么寫的。(我想這位學生的拔河比賽肯定是編的,不然不會這么寫,缺乏生活體驗,更缺乏觀察) 但也有學生觀察很細致,他是這么形容我的。(我當堂表揚了這位學生,他觀察細致,而且描寫很立體) 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有以下幾點; 1、語言組織能力較差。一定要訓練學生說好普通話,畢竟寫作文的時候,要用普通話表達。 2、學生沒有原始的,基本的想它、愛它的欲望、沖動和興趣。那么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我們到底是以命題為主還是自由發揮呢?布置了作文以后,怎樣才能讓學生有種想寫點什么的沖動呢? 3、學生無話可說,無情可表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學生很難寫出真情實感。學生真的沒有生活體驗嗎?我想并不是,孩子是天真的,很多事情經歷過就拋之腦后,不再多想,作為老師,我想應該引導學生養成多思考勤動筆的習慣。這里我舉一個親身的例子,一次下雨騎摩托車上學,一輛大貨車呼嘯而過,將我的傘吹翻過去了,我不得不冒著大雨停下摩托把傘翻過來,一肚子的氣,想罵貨車司機,發現人家已經走遠了,而我還得繼續上路,又擔心再過來一輛飛車,我在雨中小心翼翼的騎行,憋了一肚子火,欲哭無淚之下,我寫下了這樣一條說說來發泄我的悶氣: 后來在課堂上我問學生雨傘像漢字里的哪個字?又問學生被風吹吹翻了的傘像哪個字?學生剛開始還很蒙,思考了一會兒,一部分學生答上來了,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并不理解,我就在黑板上畫了兩把傘,學生才恍然大悟。雨傘誰都見過,雨傘被吹翻的經歷也有過,但是他們不愿意多想。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平凡生活中的真情實感。但也有學生從我這里獲得的了真是的感受,他是這么形容我的。(我當堂表揚了這位學生,他觀察細致,而且描寫很立體) 我講的這里面提出了一些問題,也有我自身的一點點感悟,有些問題,我也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,希望大家不吝賜教,指點一二。 最后一點點感悟就是:孩子的天真,賜予我一份快樂,也讓我明白一份責任。
|